close

  為什麼人要寫文章?是為了名垂青史還是單純寄託情緒?我覺得不管是什麼答案,只要是真真摯摯的語言一定可以完整的表達作者想要說的話,如唐朝劉禹錫〈陋室銘〉中的一句:「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。」原本是在表達作者淡泊名利、胸懷百川的人生態度,只是我覺得這句用在文章寫作的方面也可以讀出另一番意義───也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真正的價值不在它內容的多少,而是這篇文章、這部作品是否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書寫時想傳達的情感意義,繼而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共鳴。

  然而要引起讀者的共鳴並非易事,這需要作者與讀者雙方皆有相同的背景,即相同的生活經驗,平常的所見所感,才能讓讀者有所認同,此乃我對「讀者反映理論」的理解,而我自身也十分認同這樣的說法。此外,我覺得文章並沒有等級優劣之分,只有成功、失敗兩種結局。因為對「某人」來說,這篇文章是否引起他或她的任何啟發及感觸呢?只要如此,那這篇文章就算是成功了。但還是有個前提「相同的背景」,如果要一個從未接觸過底層生活、生長在安樂康裕家庭的人寫一篇題目為「農村生活」的文章,完全沒有相關經驗,只憑資料虛構而沒有寄託意義的文章,恐怕難以打動讀者吧!因為這只是一個空有表皮,卻沒有靈魂的文章軀殼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ucl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